锂电池电芯自放电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 浏览次数:
- 2025-09-17 16:35:02
1. 内部化学反应
电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即使电池处于静置状态,正负极活性物质仍会与电解液发生缓慢反应。
正极反应:高电压下(如满电状态),正极材料(如镍钴锰酸锂)可能催化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并消耗活性物质。
电解质分解:长时间存储或高温环境下,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如碳酸乙烯酯)可能分解,产生气体和副产物,加速电荷流失。
2. 物理因素
材料缺陷:
金属杂质:正负极片或隔膜中残留的金属颗粒(如铁、铜)可能刺穿隔膜,形成局部短路。
极片毛刺:极片边缘未处理干净的金属毛刺可能直接接触,导致微电流泄漏。
隔膜破损:隔膜因机械应力或高温收缩,失去绝缘作用,引发正负极直接接触。
外部因素:
密封不良:电池外壳或密封圈缺陷可能导致外部湿气渗入,引发电子泄露。
外部导体接触:电池与金属部件(如外壳、导线)意外接触,形成外部短路路径。
3. 温度影响
高温加速反应:温度每升高10°C,自放电率可能翻倍。
低温影响:低温虽减缓自放电,但可能导致电解液凝固,长期存储后电池性能下降。
4. 环境因素
湿度:湿气渗入电池内部,与电解液反应生成氢氟酸(HF),破坏SEI膜并引发自放电。
氧气:高氧环境可能催化电解液氧化,加速电荷流失。
机械振动:长期振动可能导致电极材料脱落或隔膜破损,引发微短路。
5. 电池老化
材料劣化:长期充放电循环后,电极材料结构崩塌,电解液干涸,自放电率显著上升。
副反应积累:分解产物(如气体、不溶物)阻塞电极孔隙,增加内阻,进一步加剧自放电。
6. 制造工艺缺陷
涂层不均:电极涂层厚度不一致可能导致局部电流密度过高,引发副反应。
隔膜错位:隔膜未完全覆盖电极,留下短路风险点。
电解液残留:注液过量或封装不严,导致电解液外溢,腐蚀电池结构。
- 上一篇:固态电池主要材料有哪些?
- 下一篇:当智驾成为标配,汽车产业链会有什么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