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品牌:
当前位置:传感器之家>>行业动态>>

半导体表面态开启光波长转换新纪元

导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团队在光波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地利用半导体表面态特性,开发出一种高效的光波长转换方法。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的研究成果,由电气工程专家Mona Jarrahi教授领衔完成,为成像技术和传感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可能性。传统光波长转换技术长期面临效率低下和设备复杂的双重困境。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半导体材料中常被忽视的表面态现象。在半导体表面边界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团队在光波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地利用半导体表面态特性,开发出一种高效的光波长转换方法。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的研究成果,由电气工程专家Mona Jarrahi教授领衔完成,为成像技术和传感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可能性。

传统光波长转换技术长期面临效率低下和设备复杂的双重困境。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半导体材料中常被忽视的表面态现象。在半导体表面边界处,未配对的电子形成所谓的悬挂键,这些曾被视为影响器件性能的缺陷,却被科学家们发现了其独特的电化学价值。Jarrahi教授指出,这些表面态实际上创造了巨大的内在电场,为光波转换提供了天然的能量来源。

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对表面电场的巧妙利用。当入射光激发半导体中的电子跃迁至高能态时,表面电场进一步加速这些电子运动。通过能量重新辐射,电子释放出不同波长的光波,实现波长转换的物理过程。为了克服作用范围局限在表面的难题,研究人员设计了特殊的纳米天线阵列,通过弯曲入射光路径将其约束在半导体表面附近,大幅提升了转换效率。

实验数据显示,新方法成功将1550纳米波长的光转换为100微米至1毫米的太赫兹波。这种突破性转换效率使得在医疗内窥镜等精密设备中应用太赫兹成像成为可能。研究团队成员Deniz Turan博士强调,该技术不需要任何额外能量输入,仅依靠半导体自身特性就能完成高效转换,这为设备小型化开辟了新途径。

从应用前景来看,这项技术突破将深刻影响多个领域。在医疗成像方面,集成该技术的内窥镜探头可以实现更清晰的体内组织观察;在工业检测领域,太赫兹波的穿透特性有助于对不透明材料进行无损检测;通信系统也可能因此获得更灵活的频谱利用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适用于从微波到远红外波段的宽频谱转换,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本身,更在于其颠覆性的研究思路。将传统认知中的材料缺陷转化为可利用的物理特性,这种逆向思维为材料科学和光电子学提供了全新视角。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半导体表面态可能还会揭示更多令人惊喜的物理现象和应用潜力,为下一代光电器件开发指明方向。

在追求更高性能光电系统的道路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这项创新成果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重新理解并巧妙利用材料基本特性,研究人员成功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成像、传感和通信领域带来了充满想象力的发展空间。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或将催生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新型光电设备和系统。

原标题:

半导体表面态开启光波长转换新纪元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TAGS地图 XML地图